エピソード

  • Ep65 鄭智偉:後同跨入婚姻(上)
    2025/05/23

    不知道您是否聽過「後同」這個詞?
    英文是 post-gay,指的是那些經歷上帝奇妙更新,走上恢復性別自信之路的朋友們。
    「後同」朋友中有些人,從同性吸引轉向異性戀,進入婚姻、建立家庭;也有些人,則選擇以單身的方式,持守他們心中的信仰。
    但無論選擇哪一種方式,大多數「後同」朋友,是一生在性傾向與自我認同的掙扎路上,願意與上帝同行的人。

    今天對話的兩位佳賓是來自來自澳門,AGAPA愛同行協會的鄭智偉傳道和彭麗欣傳道。

    他們的故事,從破碎到修復,從孤單掙扎到攜手同行,是一段關於信仰、關於自由、也關於家庭的動人見證。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31 分
  • Ep64 吳媽媽:七十年的故事
    2025/05/16

    我的文字老師莫非說過:走過的,都是風景; 寫下的,即是故事。或者我們也可說,走過的,都是風景; 說出來的,即是故事。

    但是並非每一個故事都有意義。

    唯有當我們回溯人生故事,重新詮釋並定義它們時,故事才有了意義。

    今天節目裡要分享的故事特別有意義!

    時間倒轉70 年,卓妙敏與楊凱鴻初次見面時,一個15 歲,一個17 歲。當時她們在鼓浪嶼的教會主日學裡,一起服事上帝。兩人同是物理系的學生,教會裡遇到知音,兩人很快從欣賞到相愛。

    畢業後,兩人靠書信往返,七年如一日,在主裡的情誼,清澈純潔,也把彼此未來的人生交托在上帝手中,盼望相守一世。

    人生不總是按著自己的計劃走。妙敏的長輩拒絕這門親事。在多次禱告後,這對青年男女決定順服家裡的安排,各自成家。

    就這樣,兩條人生的軌道看似永遠分開了……

    但神的時間總是最奇妙的。多年以後,他們在暮年再度相遇,這一次不只是見面,而是能夠攜手同行人生的後半段!

    今天的《故事切入點》,我們一起進入吳媽媽七十年的故事!


    音樂來源:MontanaHalf-Light By Philip Aaeberg, Windham Hill: The First TenYears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32 分
  • Ep63 陳彥甫:我想成為一位天使引路人(下)
    2025/05/09

    有時候,人生好像走到了盡頭,卻又在最絕望的時候,被輕輕托住。
    上一集節目營養師陳彥甫分享他生命中難以承受的瞬間──絕望、意外、跌倒……但我們也聽見了在這些低谷裡,上帝為他保留的一線光。
    只是,人生的考驗接二連三的來。三十歲,一場意外幾乎奪走生命;四十歲,一場職場重擊,讓他心灰意冷,想要遠離一切。
    就在他以為自己要被生活推離舞台的時候,一通意想不到的電話打來。
    陳彥甫的人生故事,也從那一刻,開啟了新的篇章。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32 分
  • Ep62 陳彥甫:我想成為一位天使引路人(上)
    2025/05/09

    今天的嘉賓是目前在老人長期照顧中心擔任營養師的陳彥甫。
    如果您住在台灣,或許曾在電視頻道上看過他針對高齡長輩所做的營養專業分享,對他親切的笑容應該不陌生。
    彥甫是一位內心細膩又溫暖的人。這份特質,深深影響了他在老人照護領域的投入與堅持。
    然而,在溫暖特質的背後,其實他經歷過一段坎坷的人生路。 在原生家庭中因父親嚴厲與負面的管教方式,長期缺乏自信,加上特殊體質,讓他從小便活在恐懼中。人生的多個重要關口,他曾數度以尋死來抗議。
    今天的《故事切入點》,我們要走進陳彥甫的生命旅程,聽他分享在好幾個生命關鍵時刻,聽見一個聲音,重新找到活下來的希望。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29 分
  • Ep61 池上風情(下):島嶼東方--在鄉下生活的日子
    2025/05/09

    這一集節目繼續分享池上人的故事。

    今天帶大家走進一間獨立書店——「島嶼東方」。

    店長羅正傑從事攝影與設計的工作。曾經忙碌於新竹和台北工作的他,每年會騎摩托車環島。他喜歡花東,一次次來到池上,用攝影記錄這片土地。

    在一次環島旅途結束前,一個民宿老闆問他,既然這麼喜歡,為何不考慮長期租個地方?每次來就可以住久一點?

    於是他租了一間老房子,開了一家書店,從一位旅人變成池上的居民,從一位記錄者變成地方故事的參與者。在這片土地,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安靜角落。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30 分
  • Ep60 池上風情(上): 遇見楊琇棠
    2025/04/18

    這集的《故事切入點》,我們一起走進花東縱谷小鎮——池上。

    兩週前的一個清晨,我在池上的田邊散步,遇見一位阿美族婦人楊琇棠,與她展開一段對話。她坐在母親留下的舊舊的代步車上,與我分享她的人生故事。

    在貧困環境中成長的她,嫁進一段充滿暴力的婚姻生活裡,楊琇棠並沒有被命運擊倒,憑著堅忍和勇氣,一路撐起家庭,拉拔大四個孩子,如今兒孫成群。撿回收只是她消磨時間、與人連結的一個方式。

    這段訪談是在戶外錄製的,音質或許不如錄音室理想,請聽眾朋友多多包涵!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27 分
  • Ep59 談效文:六十歲執鞭,學會寬容(下)
    2025/04/11

    在上一集節目中,我們的來賓效文,分享他如何從充滿詭譎人際的職場退下,搭上妻子的順風車,意外踏入教學現場,成為一名代課老師。


    從一開始只接體育課,漸漸地,他也接起了國文、社會、自然、音樂,甚至導師的代課任務。在教學的歷程中,他不僅越教越有興趣,也從國小一路教到了國中。

    他走進教室,不是為了講課,是為了傾聽那些沒人聽見的聲音。


    他說,和年輕人相處,最重要的一件事是「尊重」。每次走進教室,他都會與學生訂下約法三章,鼓勵他們發表不同意見,也誠實地接受批評。


    在今日家庭結構崩解、校園壓力沉重的氛圍中,許多孩子陷入茫然與孤獨,心裡的聲音無處安放。效文雖是代課老師,卻無心插柳,柳成蔭——帶著一份從天上而來的使命感,他特別留心那些需要關懷的學生,用寬容與耐心傾聽他們的抱怨與沉默,也因此,意外贏得了孩子們純粹的友誼。


    這一集,他將繼續分享自己近期面對的教學新挑戰。現在,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效文的世界。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29 分
  • Ep58 談效文:六十歲執鞭,學會寬容(上)
    2025/04/04

    紐約時報作家大衛.布魯克斯在他的暢銷書《第二座山》中說,

    大多數人在人生中會攀登第一座山,這座山代表個人的成就、職業成功、社會地位等世俗標準。但當我們到達頂峰後,可能會發現這並不是真正的滿足,有些人甚至會經歷失敗、挫折或個人危機,跌入「山谷」。這時,人生的第二個旅程才真正開始——來攀登「第二座山」。這第二座山代表的是超越個人利益的承諾與責任,內容包括家庭、信仰、社區參與和更高的道德目標。

    今天的嘉賓譚效文要跟我們分享他攀爬人生第二座山的喜悅。

    效文從服務三十多年的公家機關退下來後,無意間踏入校園裡當代課老師。沒有想到這一代就帶出了興趣,以及他對當今教學現場的反思。

    今天故事切入點,我們要跟著談效文,一起進入他代課老師的世界。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28 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