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輔大之聲 X 尋找政義』のカバーアート

輔大之聲 X 尋找政義

輔大之聲 X 尋找政義

著者: 尋找政義製作團隊
無料で聴く

このコンテンツについて

節目理念:社會議題的思辯與討論是民主的本質,而政治是讓社會規範、集體價值觀及法規政策與時俱進的方式。本節目期待以各式社會議題為本質,透過與政治人物、各路專家學者與民眾討論政治推動社會議題的前進,進而清楚理解台灣各式議題的去向。

關於主持人(崔某、崔丟和崔嗚):三位來自輔仁大學傳播學院的政治小白。平時努力想節目企劃、找資料、寫邀訪、聯絡來賓、剪節目精華影片、上架廣播與串流平台的偽社畜大學生,希望可以把自己的個人偏見丟掉一點,吸納更多不同立場的意見與觀點。近期招收了兩位節目小助理(崔摟和崔某樓),可以期待接下來他們企劃的節目。

節目單元介紹:每週五上架的集數都在訪問專家學者與政治人物,並針對一個議題進行延伸與探索,可能有點艱澀但應該是獲益良多。

每週一不定期上架的【週間放輕鬆 Weekly Lighten Up】則是主持人們和輔大之聲的主持人或是主持人們的朋友閒聊的單元,內容充滿笑聲跟「以上不代表本節目立場」的內容,請斟酌收聽。


尋找政義FB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rofile.php?id=61573750422760

尋找政義IG (@findingjustice_885)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findingjustice_885?utm_source=ig_web_button_share_sheet&igsh=ZDNlZDc0MzIxNw==

尋找政義Threads (@findingjustice_885):
https://www.threads.net/@findingjustice_885

尋找政義YouTube (@輔大之聲X尋找政義)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%E8%BC%94%E5%A4%A7%E4%B9%8B%E8%81%B2X%E5%B0%8B%E6%89%BE%E6%94%BF%E7%BE%A9

合作邀約: findingjustice.vof@gmail.com

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

尋找政義製作團隊
政治・政府 政治学 社会科学
エピソード
  • 週間放輕鬆|生活即策展:從草間彌生到Spotify歌單,Z世代眼中的展覽 feat.熱愛藝術的大學生Amy
    2025/05/18
    🎧本集主題:S2E8 週間放輕鬆|生活即策展:從草間彌生到Spotify歌單,Z世代眼中的展覽 🕵️本集來賓:熱愛藝術的大學生Amy #藝術與策展 #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蹟 本週《尋找政義》的「週間放輕鬆」邀請特別來賓 Amy,與主持人一同探討「策展與展覽」,並以近期廣受關注的「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蹟」特展為引,延伸討論觀展經驗、新科技應用,以及藝術的商業化與定義等多元面向。節目中,身兼草間彌生展覽志工、並對藝術策展與博物館學有研究的 Amy,提供了獨到的見解,共同解析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,人們如何透過藝術與文字傳播觀點,以及當代策展所面臨的挑戰與可能性。 #觀展經驗分享 #從沉浸到反思 在分享近期印象深刻的展覽時,主持人提及台北當代藝術館的「No Language」展覽,該展將藝術品融入建築結構,強調純視覺體驗,藝術品沒有文字說明。Amy 補充,這個展覽概念旨在探討移除語言文字後,藝術與人類互動會變成什麼樣子。主持人則分享自己觀展的習慣,經常花費長時間、甚至逛不完一層樓,認為觀展是種「腦袋的有氧運動」。同時,三位來賓也討論到在展覽結束後購買周邊商品的現象,認為商品的實用性與是否連結到喜歡的展品,是重要的購買動機。 #新科技賦予展覽新面貌 #機遇與挑戰並存 節目中也探討了 AI、VR、AR 等新科技在展覽中的應用與看法。主持人指出,科技互動裝置可能受限於觀展人數,且設備維護是個問題。然而,他們也分享了利用新媒體和科技來呈現概念的可能性,例如一個關於阿茲海默症的策展構想,透過科技模擬記憶被抽離的體驗,最終呈現「數位中的另一個你」的概念,獲得讚賞。Amy 進一步說明,策展人會評估是否有必要加入新科技,有時是為了提升觀客體驗,有時則可能用於專業展覽。討論中則提到部分B2B展中利用 AR 輔助理解大型機器操作。 #重新定義展覽 #虛擬與實體的界線模糊 隨著科技發展,線上虛擬展覽的可能性被提出,引發了對「展覽」定義的討論。主持人提出,廣義和狹義的定義會有不同,甚至思考 Podcast 或精心編排的影音內容是否能算作線上展覽?Amy 認為,一個展覽至少需要有「觀者」與「呈現內容」兩個要素,因此具備這些要素的線上形式,若能有效傳達理念並供人觀看,或許可以被視為一種展覽。他們也分享了線上觀展的經驗,如誠品的線上版本或博物館官網中的Google地圖導覽。然而,相較於實體展覽帶來的沉浸感與專注體驗,線上展覽容易分心,主持人認為實體展覽在提供專注體驗方面仍有優勢。討論也延伸到歌單策展的概念,認為歌曲創作者的理念集合,透過編排呈現,也可能帶有策展的性質。Amy 將線上展覽與實體書、電子書的爭論類比,認為線上展覽具有彈性與科技結合的優勢,但實體展覽的氛圍感與真實感仍受偏愛。儘管如此,他們也討論到若要將線上形式(如 Spotify 歌單或 Google Drive)視為展覽,需要進一步設計視覺呈現或其他元素,使其不只停留在「作品挑選」階段,而是具備完整的「展出形式」。 #草間彌生 #跨越困境的創作人生 節目將討論主軸拉回本次引言的藝術家——草間彌生。主持人和 Amy 分享了對草間彌生的初印象,包括她的波點、南瓜、瘋狂以及鮮豔色彩。崔某是從國中看紀錄片開始認識她,了解她從小受幻聽、幻覺等精神困擾,以及獨自前往美國闖蕩的經歷。Amy 則發現草間彌生的藝術作品源自於她的人生經驗、感官以及精神狀態的轉化,而非單純的「創意」或「瘋狂」。主持人讚賞她將精神困擾轉化為獨特創作動能的能力。即使高齡 96 歲,草間彌生仍持續創作,將藝術視為生存的本能和療癒的工具。 #挑戰禁忌的身體與圓點 #六〇年代的行動藝術 探討草間彌生的作品時,節目提及她六〇年代在美國的爭議性行動藝術。主持人介紹了她為了反戰、性解放、愛與和平等概念,在參與者身上繪製圓點,進行公共裸體活動,例如帶領裸體藝術家走過布魯克林大橋,以及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雕塑花園舉辦的裸體快閃活動「喚醒死人」。這些行動登上報紙頭版,呼應了當時嬉皮、迷幻文化與反戰氛圍,雖然提升了她的知名度,但也讓她在日本遭受強烈批評與羞辱。Amy 從志工經驗分享,即使到了今日,展覽中播放這些紀錄片仍需設置年齡限制,部分家長無法理解其藝術意涵,而視為負面影響。這反映了時代觀念的變遷...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1 時間 8 分
  • 週間放輕鬆|輔大廣告甘苦談:大學生討論整合行銷傳播、拆解創意以及對廣告產業的看法 feat.大學生菜bo、王宣
    2025/05/11
    🎧本集主題:S2E7 週間放輕鬆|輔大廣告甘苦談:大學生討論整合行銷傳播、拆解創意以及對廣告產業的看法 🕵️本集來賓:大學生菜bo、王宣 #輔大廣告系學生Podcast對談:揭密創意之路、團隊合作挑戰與產業未來展望 在最新一集的「週間放輕鬆」Podcast節目中邀請了兩位輔仁大學廣告系三年級的同學——菜bo與王宣,一同深入探討在廣告系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對廣告產業的看法。這場對談除了分享選擇廣告系的原因,也討論了創意發想、團隊合作等過程中的酸甜苦辣,並針對當前的社群行銷、KOL合作及未來趨勢交換了來自Z世代的觀點。 #選擇廣告系的考量:廣闊出路與個人特質 談到選擇廣告系的動機,除了對影視的興趣外,家人認為廣告系的「出路比較廣」是一個重要考量,因為每個企業幾乎都需要公關或行銷部門。大家的家人也認為,相較於其他傳播科系可能需要在作業/畢業製作上大花錢,廣告系被認為較為務實。對於王宣而言,他本身的想法很多、喜歡講話/溝通,身邊朋友認為他適合傳播學系,另外王宣也在Collego看到廣告系強調「廣告傳播不是廣告設計」且適合喜歡說故事、雕琢文字的人,這點深深吸引了他。 #創意發想:從天馬行空到邏輯支撐 關於創意,三位大學生們的體悟是它並非單純的天馬行空。崔某認為,現在想創意會傾向讓它「有所本」,即基於背後找到的資料。王宣和菜bo都認同,創意需要先有邏輯,否則想法會太發散,無法聚焦。崔某突然感嘆,上大學後自己的感性部分越來越少,創意發想變得困難。菜bo提到創意來自生活,需要平衡工作與休息,才能更好地發想。崔某則補充,看展覽或案例不能只看不思考,需要分析、提問,才能真正獲得東西。王宣分享他的發想方法是發散式思考,列出主題相關的關鍵詞,再進行串聯。他以「潮流」主題為例,分解為精神和行為層面,再列出具體現象如「躺平」、「小眾」、「Y2K」、「盲盒」等事件及現象擴充創意。 #團隊合作的挑戰與個人成長 廣告系的課程與課外活動常需要大量團隊合作,例如報告分組、營隊等。其中最大的挑戰是「溝通」。王宣提到說服老師很困難,因為老師的意見常超出他們目前的智慧範圍,導致團隊沉默。他認為團隊合作過程是認識每個人角色並探索自己適合位置的機會。崔某則分享,對他而言最大的改變是學會如何與不同的人有效溝通,讓自己從超級I人變成沒有那麼I的I人 :)。王宣提到自己很怕犯錯或被覺得笨,有想法不敢表達。崔某深有同感,並安慰王宣不要害怕問問題,因為這有助於釐清方向,同時也在幫助其他有同樣疑問但不敢發聲的人。 #對「洞察」的理解與應用 節目中也探討了「洞察」(Insight)的概念。有老師形容洞察是「自己不會想到,但別人一講出來你就會覺得就是那樣」。崔某則認為洞察是在不斷挖掘後,將資料(data)和資訊(information)不斷挖深行程知識,最終連結起來變成明確路徑的過程。王宣對這個過於理性的解釋感到痛苦,他偏好能實際應用在企劃中的知識。 #好廣告的要素:無意識觸動與故事性 關於什麼是好的廣告,菜bo認為是讓人「沒有意識到這是廣告,然後不知不覺被打到」。他強調好的廣告應融入日常生活。王宣認為好的廣告要「有梗」、「有故事」。崔某補充,除了好故事外,還要思考如何精準地「遞到需要的人手上」,這非常困難。他認同好的廣告不能太像廣告,需要運用整合行銷傳播(IMC)概念,結合各種手段(如操作社群話題)去傳播。 #具啟發性的案例與觀點 學生們分享了對他們有啟發的學習內容。崔某提到老師推薦的書《平面國:向上而非向北》以及「多芬:我的美我相信」的廣告案例,讓他思考如何打破既有框架,重新建構大眾對「美」的認知,教育大眾美不僅限於外在。他也提及「不做總統做廣告」的輔大廣告系畢展主題,認為這點出了廣告具有改變世界的潛力,尤其在現今分眾化時代,能透過各種管道影響大眾意識。菜bo則認為「CIE」(Concept-Idea-Execution)理論提供了一個發想的方向,先確立核心概念再發展創意和執行方式。王宣則想到奧美創意長龔大中老師提過一句富有詩意的話:「當蜜蜂繞著我下巴飛,我知道我已離岸不遠」。 #對未來產業趨勢的觀察 討論到未來廣告產業,大家認為生成式AI將帶來更多可能性,...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59 分
  • 理念型小黨該如何生存?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討論人工生殖法、家庭社福議題及台灣小黨的挑戰 feat.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 副秘書長沈佩玲及北區黨部主任陳宛毓
    2025/05/01
    🎧本集主題:S2E6 理念型小黨該如何生存?小歐盟討論人工生殖法、家庭社福議題及台灣小黨的挑戰 🕵️本集來賓: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 副秘書長沈佩玲及北區黨部主任陳宛毓 小歐盟專訪:力倡從「兒少人權」出發,推動「非商業立他代理孕母」,盼社會打破「血緣」迷思 「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」(簡稱小歐盟),近期在《尋找政義》中,透過副秘書長沈佩玲與北區黨部主任陳宛毓的分享,深入闡述了該黨在 人工生殖法修正、代理孕母合法化 等重要議題上的立場,並探討了台灣小黨所面臨的挑戰。小歐盟的核心理念,是從兒童人權 的角度出發,強調社會應正視非傳統家庭的需求,並呼籲打破對「血緣」的過度迷思。 #人工生殖現狀與小歐盟的倡議 根據現行「人工生殖法」,人工生殖技術僅限於 不孕的已婚異性戀夫妻 使用。這意味著,未婚者、單身者及同志伴侶皆無法在國內合法進行人工生殖。此外,台灣法律目前並未對代理孕母設下規範。 儘管法律限制,台灣對代理孕母的需求卻逐年增加,估計每年需求增長達20%至30%,其中約30%為非必要(如不想自己懷孕),70%為具必要性(如子宮病變、懷孕有生命風險的多重疾病)。由於國內不合法,有需求的民眾只能轉往海外。這種情況導致需求地下化,且台灣難以有效監管或保障國民權益。 小歐盟對於人工生殖法的立場明確:支持未婚單身女性及女同志伴侶使用人工生殖技術。他們認為「先結婚再生小孩」的觀念在社會福利相對健全的現在已過時。他們也主張應鬆綁婚姻條件,讓更多有生育需求的個人或伴侶得以使用。 #非商業立他代理孕母的核心考量 #避免女性剝削 針對具高度爭議的代理孕母議題,小歐盟目前倡議的是「非商業立他代理孕母」。所謂「非商業」是指希望這個行為不被市場化,避免女性因經濟弱勢而成為代理孕母,將懷孕風險轉嫁給弱勢女性的剝削風險。小歐盟強調,即便犧牲男同志伴侶的支持,他們也寧可堅持非商業原則,以免法案通過後導致女性受剝削。雖然目前版本傾向非商業,但他們正在思考與修正,並不完全排除孕母可因懷孕獲得經濟上的補償或照顧的可能性。 反對代理孕母合法化的主要論點聚焦於女性的剝削及子宮工具化。有團體指出,高昂的費用使得委託者多為經濟能力佳者,而代理孕母則可能多為經濟弱勢女性。無論是利他或商業代理孕母,孕母在契約中都可能處於弱勢,其人身自由可能受到限制,醫療、飲食、運動等都可能受委託者要求。此外,有團體認為擁有小孩並非一種權利,兒童不是物品,並基於保障女性生育自主權、生理自主權及避免身心傷害風險等理由,不贊成代理孕母合法化。小歐盟認為,這些反對者的質疑,恰恰凸顯了需要良好的配套與規範來解決問題,而非一味禁止。 #超越血緣 #看見孩子的真實需求 小歐盟在討論人工生殖與代理孕母時,一再回到一個核心問題:為什麼一定要有血緣關係的小孩才算是自己的孩子? 他們認為,社會應一併討論對於「血緣」的觀點,反思如果真心喜歡小孩,是否也能接納非血緣關係的孩子。合法化代理孕母的過程,也是一個衝擊台灣社會血緣框架的機會。他們指出,社會上有許多真正需要被照顧的孩子(例如收出養兒童),應將這些議題納入討論,思考如何提供愛與照顧,而非只著重於血緣。 小歐盟強調,養育孩子的好壞,不在於父母是否為一男一女的傳統結構,而在於如何看待小孩。他們認為,一個單身者或同性伴侶,只要充分理解養育小孩的原因(如陪伴、看見孩子成長、無怨無悔的付出),並能讓孩子熱愛社會,便能成為好的照顧者。社會應給予更多理解,而非用傳統眼光去檢視、貼標籤或指教非傳統家庭。 #從兒童本位思考 #追蹤關懷與廢除懲戒權 小歐盟特別關注透過人工生殖或代理孕母出生的兒童權益。他們建議應建立後續追蹤關懷機制,確保這些家庭能以兒童最佳利益為考量進行教養,並保護兒童免於情感勒索。同時,他們強烈主張保障這些孩子在成年後尋找身世的權利,這對他們的自我認同至關重要。他們從收出養兒童的經驗中觀察到,尋親是許多人在成年後的強烈需求。 此外,小歐盟也倡議應修法 移除民法中父母的懲戒權。他們認為,父母藉由「打罵」方式來管教孩子,長期而言可能導致孩子缺乏自信、無法有效溝通與解決問題,...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56 分

輔大之聲 X 尋找政義に寄せられたリスナーの声

カスタマーレビュー:以下のタブを選択することで、他のサイトのレビューをご覧になれま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