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EP63 快樂之道
    2025/02/20

    「粤讀者」: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

    後期製作: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

    本期與大家一同「粵讀」星雲大師《迷悟之間1-真理的價值》中的短文:「快樂之道」

    閱讀全文:

      快樂,這是人人所希求的!世間上,有的人以為有錢就會快樂,但是錢帶給人煩惱痛苦的例子不勝枚舉。所謂「人為財死」,盜匪殺人,不都是見財起意的嗎?大陸文革時,清算鬥爭的對象大都是有錢人,有錢人的痛苦遭遇有時反而比沒有錢的人更多。

      世間上,也有許多人以為「快樂的來源是有愛情就好」;愛情很美,但愛情帶給人的痛苦更多。社會上多少不幸的悲劇,都是源於「情關」難過;多少人為情所困,導致身敗名裂,甚至於「春蠶到死絲方盡,蠟炬成灰淚始乾」,不都是為情而引起的嗎?

      有的人認為有了名位就會快樂。名位可以滿足人的雄心壯志,但一般人名位高了,往往不懂得普利大眾,只知高高在上,反而失去了群眾,甚至失去了自己。也有的人以讀書為樂,但一般人書讀得愈多,愈容易起分別、起執著,所謂「思想問題」,讀書倒反而成為人生的死胡同。

      我人追求快樂,快樂究竟在那裡呢?

      第一、快樂在自己的心裡。心裡的滿足、心裡的包容、心裡的智慧、心裡的信仰,心裡可以製造出快樂的泉源。

      第二、快樂在真情道義裡。人貴真誠,待人以真、待人以誠;這真情道義,就是快樂。

      第三、快樂在人我友誼裡。人不能沒有朋友,朋友之交,相互提攜,這友誼就是快樂的泉源。

      第四、快樂在看破解脫裡。人能看淡世事,從憂悲苦惱中解脫出來,如此,快樂不就在看破解脫裡嗎?

      金錢,不是不快樂,只是人要會用錢,不要被錢所奴役;愛情也不是不快樂,但是愛情要淨化、昇華,不能自私、染污;名位也不是不快樂,若能把眾望所歸的成就,再來分享大眾,人我兩利,豈不更好?

      吾人不要每天只是追求外在的感官之樂,例如眼觀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嚐味、身感觸,這種根塵的快樂是短暫而不真實的。吾人應該追求「無住之樂」,所謂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應以「無住生心」,才是真正的快樂。唯有內心有真理、有法樂,唯有找到內心的寶藏,才能獲得永恆的快樂。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6 分
  • EP62 虛榮與務實
    2025/02/13

    「粤讀者」: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

    後期製作: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

    本期與大家一同「粵讀」星雲大師《迷悟之間1-真理的價值》中的短文:「虛榮與務實」

    閱讀全文:

      現代的青少年,只重外表,不求實際,所謂「金玉其外,敗絮其中。」有一個笑話,可以說明虛榮心的毫無意義、毫無價值。

      有兩個人在吵嘴,吵得不可開交,旁邊圍攏著一群愛慕虛榮的人,想替他倆勸解。

      首先,有一個裝金牙的人說道:

      「請你們不要吵了,讓我來給你們陪個笑吧!」

      說著就咧開滿嘴的金牙大笑起來。

      這時,有一個臉上擦粉的人,很快的站起來,指著自己的臉說道:

      「請你們不要吵了,賞給我一個薄面吧!」

      手上戴著金戒指的人,立刻握起拳來,在空中揮舞了一下,說道:

      「你們如果再吵下去,我就給你們一人一拳。」

      腳下穿著新皮鞋的人,說道:

      「你們如果還要再吵,我可要給你們一人一腳。」

      說著,撩起褲管,作勢將腳抬了起來。

      一個身上穿著新衣服的人,奮勇向前大聲說道:

      「請不要再吵,一切都看在我的身上吧!」

      說著,拍拍自己的胸膛。

      這一群好虛榮的人,不能用道理來說服人,也不知用道德來感化人,只用穿著來誇耀自己,難道衣服、鞋襪能夠表現一個人的偉大崇高嗎?甚至有的人,不只日常用品、穿著衣物,都要講究名牌,尤其凡事愛出風頭、喜歡受人讚美、經常吹捧自己等等,諸多浮華不實之事,都是虛榮心的表現。

      其實,做人應該實事求是,不要打腫臉充胖子,不要逞一時之快,凡事要腳踏實地,要爭千秋,不要只爭一時。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,諸葛孔明的隆中養精蓄銳;多少人的十載寒窗,多少人的生聚教訓,都在說明,從務實勤勞裡才能成功。反之,一個人如果只學會虛榮,而不肯務實地做人,就如一棵沒有根的樹,是很容易枯萎的;又如一棟地基不穩的大樓,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。所以吾人應知,虛榮只是一時的,務實才是永久的。玄奘大師的「言無名利,行絕虛浮」,正是我們最好的學習典範。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5 分
  • EP61 真正的公平
    2025/02/06

    「粤讀者」: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

    後期製作: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

    本期與大家一同「粵讀」星雲大師《迷悟之間1-真理的價值》中的短文:「真正的公平」

    閱讀全文:

     有一隻貓,捉到一隻老鼠。老鼠對貓抗議道:「你是生命,我也是生命,大家應該平等相處,你怎麼可以吃我呢?」

      貓一聽,沒想到老鼠也懂得平等,還要求平等。那好,貓就告訴老鼠說:「我就給你吃吧!」

      老鼠說:「你是貓,那麼大,我怎麼吃你呢?」

      「你那麼小,既然不能吃我,那我就吃你了!」

      老鼠默然!貓說:「不要再抗爭了,這本來就是很平等的嘛!」

      平等,不是用強制的手段逼迫對方就範;平等,應該視人如己,互易立場;平等,應該顧及對方的尊嚴、權益。唯有人我共尊,才能達成彼此的平等。

      佛陀說:「四河入海,不復河名;四姓出家,同為釋姓。」佛教主張「人人皆有佛性」,這種本性上的平等,才是真平等。

      不過,理上雖然「生佛平等」,事上卻有「因果差別」。因此,從本性上說,雖然人人皆得成佛;但在事相上,因為各人的福德因緣不一,就有聖凡之分。所以,「平等性中,絕生佛之假名;真如界裡,無自他之形相。」這也是平等。

      兒女與父母要求平等,認為父母為什麼一定要坐上座?兒女要求與父母平起平坐,這是不懂倫理,而非平等,因為平等要「長幼有序」;屬下與長官要求平等,認為長官能,為什麼我不能?屬下要求與長官同等待遇,這是不懂規矩,而不是平等,因為平等要「尊卑有別」。

      真正的平等是立足點的平等,而非齊頭式的平等。一場賽跑,每個人的起跑點都一樣,但是槍聲一響,大家奮勇向前,各人的速度快慢不一,彼此各憑本事爭取第一,不能要求大家同時抵達終點,這才是真正的平等。

      漁夫靠海吃海,平日捕魚維生,大家認為理所當然;山中的樵夫捕捉鳥雀,大家卻以保護候鳥為名而大加撻伐;難道伯勞應該保護,烏魚就該飽人的口腹?平常社會上遇有緊急災變,如九二一地震、梅山礦災等,各界莫不發揮同胞之愛,紛紛施以援手,然而這只是一時的平等,社會上更需要的是,平時的平等。

      「平等」的主張可以消弭人世間的不公平;平等必須植基於人我互尊,要能不分大小、不分貧富,都要互尊,才能做到自他平等。自他、生佛、性相、事理都能平等,才能帶來世界的和平。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6 分
  • EP60 慚愧知恥
    2025/01/23

    「粤讀者」: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

    後期製作: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

    本期與大家一同「粵讀」星雲大師《迷悟之間1-真理的價值》中的短文:「慚愧知恥」

    閱讀全文:

      世界上最名貴的衣服,不是珍珠衫,也不是羽衣裳,更不是綾羅綢緞、貂皮大衣,而是「慚恥之服」。慚愧知恥是最美的服裝、是最好的化妝品。一個人心中如果懂得「慚愧知恥」,自然能夠散發高貴莊嚴的氣質,所以佛經說:「慚恥之服,無上莊嚴。」

      所謂「慚愧」,慚者,怕對不起自己;愧者,怕對不起他人。慚愧就是對自他不好的行為、心念,感覺羞恥,知道懺悔、改正。有了慚恥之心,可以激發一個人奮發向上。曾任六國首相的蘇秦,因為「恥」於父母不以其為子、嫂嫂不以其為叔,感到功名無成,因此懸樑刺股,發憤苦讀,終於成就不世偉業。蜀主劉備,因為「慚愧」自己身為漢室宗親,卻無力匡扶天下,因此奮起,號召天下英雄起義興漢,終於創下「三分天下」的局面。

      一念慚愧、一念反省,高貴的品格、清淨的自性就能昇華起來。一個人如果能夠時時仰無愧於天,俯無怍於人,則此人的道德梵行就幾近於圓滿了。反之,一個無慚無愧、恬不知恥的人,往往因為道德良知被貪心物欲、被瞋恨嫉妒所矇蔽,因此無惡不作,自然就失去人格。沒有人格的人,則如樹木無皮,無皮之樹,怎能開花結果?

      現在社會上經常聽到有人不滿國家社會對自己照顧不周、怨怪親人朋友對自己不好,然而自己何妨想一想:我們對國家又貢獻了什麼?我們對親人又有什麼樣的照顧?假如我們能夠懂得慚愧反省,念及國家的保護、父母的養育、師長的教誨、親人的關懷、朋友的支持,我們除了「慚愧」之外,感恩尚且不及,那裡敢去怨天尤人?

      儒家有謂:「知恥近乎勇。」有一念的慚愧,就有一念的善根。一個人不怕能力不如人,也不怕曾經犯錯,只怕消極頹唐、自甘墮落。曾經有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,只因衣服上不慎掉了一顆鈕扣,遭到老師當眾責罰,假如當下能夠反省,品學必然更加增進,但是此生卻從此自暴自棄。所以,今日的教學方法,老師也應該以養成學生的自尊心及自我處罰的慚愧方式,來重新評估價值。

      有慚愧心的人,自能改過向上,自能敦品勵行。假如每一個人從小都能培養慚愧知恥的心,經常「慚愧」自己的無知、慚愧自己的無德、慚愧自己的無能、慚愧自己的不足,能夠把「慚愧」培養成為自己身心思想的全部,把「慚愧」表現在行住坐臥、語默動靜之中,必定能夠增長德業,無往不利。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7 分
  • EP59 自我改造
    2025/01/16

    「粤讀者」: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

    後期製作: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

    本期與大家一同「粵讀」星雲大師《迷悟之間1-真理的價值》中的短文:「自我改造」

    閱讀全文:

      現代人時興瘦身、美容等「改造」的功夫,甚至追求時尚的品牌服飾、流行的化妝等;卻忘了要用心改造一下自己的個性、習慣、觀念、人際關係。能夠把不好的改好、把不善的改善、把不正的改正、把不美的改美,這是人生最基本的生活品質。

      所謂改造,就是重新塑造自己。歷史上的聖賢君子,不是天生所成,而是經過不斷的學習、不斷的改造,方能致之。當一個人童稚的時候,要靠父母來改造自己;青少年時,要靠老師來改造自己;長大成人之後,則要靠自己來改造自己。有的人對自己行事的錯誤、思想的錯誤、言語的錯誤,往往不知道要自我改造一番,結果這種行為不端、惡習不改的人,最終不但一事無成,而且必定遭人唾棄。

      儒家的「一日三省吾身」,佛教的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一切我今皆懺悔」,都在說明平常就要懺悔自己所有愚癡的行為,如貪欲心重者,要用喜捨心來改之,瞋恨心重者,要用慈悲心來改之。

      經云:「人不可能沒有過錯,舉心動念都在造業。」一旦發覺自己有了過失,必需要自覺的自我改造。梁啟超說:「今日之我不惜與昨日之我宣戰。」儒家也有「苟日新、日日新、又日新」的自我改造之言;佛教裡的沙門生活規範是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」,因能時時擁有戒定慧的武器,當然就能降伏貪瞋癡。

      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修改房屋、修改衣服、修改桌椅,都需要靠工具,我們要改造自己的憂悲苦惱、錯誤行為,需要靠什麼樣的武器呢?例如:洗碗要用洗碗精,擦地板要用非肥皂,除鏽要用潤滑劑。改造自我的洗碗精、非肥皂、潤滑劑在哪裡呢?

      慚愧可以洗滌我們的懈怠;正見可以擊退我們的邪見;

      慈悲可以溫暖我們的心房;精進可以鼓舞我們的力量;

      知足可以增加我們的財富;去惡可以督促我們的行善;

      持戒可以規範我們的行為;淨念可以莊嚴我們的世界。

      「往者不諫,來者可追」、「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,以後種種猶如今日生」,每個人一定要懂得自我改造,才能從改造中自我成就。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6 分
  • EP58 是非的可怕
    2025/01/09

    「粤讀者」: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

    後期製作: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

    本期與大家一同「粵讀」星雲大師《迷悟之間1-真理的價值》中的短文:「是非的可怕」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6 分
  • EP57 耐煩有恆
    2025/01/02

    「粤讀者」: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

    後期製作: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

    本期與大家一同「粵讀」星雲大師《迷悟之間1-真理的價值》中的短文:「耐煩有恆」

    閱讀全文:

      在近代「速食文化」的潮流影響下,現代人凡事都講求速成,修行的人希望當生成就,做學問的人希望即刻金榜題名,經商的人希望一夕就能致富等等。俗語說:「強摘的花不香,強採的果不甜」,無論做什麼事,沒有經過養深積厚、韜光養晦,哪能把事情做好?因為「一年的樹木只能當木柴燒,十年的樹木只能當桌椅用,百年的樹木才能成為棟樑。」因此,「飯未煮熟,不能強自一開;蛋未孵熟,不要妄自一啄。」能夠經得起歲月的熬煉,能夠耐煩有恆,才是成功的根本。

      「耐煩」是一種藝術,「有恆」是一種希望。耐煩、有恆,讀書才會通曉;耐煩、有恆,修行才有成就;耐煩、有恆,做人才能通達。古人為了功成名就,十年寒窗,萬卷苦讀,因為有恆而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。例如漢朝董仲舒,年輕時代立志向學,三年不窺園,終於成為一代的名儒學者;晉朝王羲之,臨池磨硯,寫完一缸水又再換一缸,終於成為曠古的書法大家。

      耐煩有恆,才會根深柢固,根深柢固,枝葉才會繁茂。世界上,只要肯耐煩學習,沒有不能成就的事。甘肅有名的敦煌石刻,是經過多少朝代,成千上萬的藝術家們窮盡一生的智慧與生命,才能完成的奇偉傑作。如果沒有這些藝術家耐煩有恆的雕刻,今日如何能有萬丈光芒的藝術品流傳於世?

      耐煩有恆對於成功立業實在太重要了,然而「不耐煩」幾乎成了今日青年們的通病。沒有恆心,也看出今日青年們的膚淺。現代青年缺乏安住的耐心定力,不但身心浮動,經常更換工作,尤其對工作不耐煩、沒有恆心,不能安於自己的崗位,如此怎能讓主管放心的把責任交付給他?一個不能受到主管信任、器重的人,如何能夠成功?這正是所謂「滾石不生苔」,經常滑動的石頭如何能成為堅固不移的磐石呢?所以今日吾人應該時時自問:我讀書耐煩嗎?我工作耐煩嗎?我對人耐煩嗎?如果不耐煩而又沒有恆心,即使掘井九仞,最後還是功虧一簣,仍然沒有水喝。所以立身成功的秘訣,只在於「耐煩有恆」而已。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6 分
  • EP56 可怕的執著
    2024/12/26

    「粤讀者」: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

    後期製作: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

    本期與大家一同「粵讀」星雲大師《迷悟之間1-真理的價值》中的短文:「可怕的執著」

    閱讀全文:

      人生的煩惱有千萬種,身體上有老病死的煩惱,心理上有貪瞋癡的煩惱,其中最難處理的根本煩惱就是「我執」。我執就是八萬四千煩惱的統帥;因為執「我」,所以我疑、我嫉、我見,煩惱不已。

      有些人落水要命,上岸要錢,這是因為執著自己的生命比金錢重要;有些人在名利之前,他就罔顧仁義,這是因為他邪見,執著名利比仁義重要。這也是說明了凡是與我關係愈密切者,我就會有利害的執著。

      不好的習慣,不容易改進,也是因為執著;不當的言行,不容易糾正,也是因為執著。在生活中一些認知上的執著、思想上的執著、觀念上的執著,如果是有事有理者還好,有時候執著一些非法的言論思想、執著一些非法的邪知邪見,則叫人難以相處包容了。

      世間上的事是「法無定法」的,在處理過程中,要懂得融通變化,此路不通,還有別路;此法不好,還有他法,不可一意孤行的鑽牛角尖。如寓言《愚公移山》中的愚公所言:「汝心之固,固不可徹。」執著的人,因為頑固不化、固執己見,在待人處事上往往剛愎自用、墨守成規,不肯與人為善,不能從善如流,不願察納雅言;因為有這些個性上的缺失,因此在事業上很難有所成就,在人際關係上也很難獲得人緣。

      說到「執著」,即使悟道的聖者,有時也會有「我執易除,法執難捨」的擇善固執,但若對無意義的人我是非,只一昧的愚癡、執著,那就令人難以恭維了。

      「執著」之害,如同走路時,你不放棄後面的一步,如何邁出向前的一步呢?能放棄執著才會有另外的一番天地。執著中最難解者,不外就是愛、瞋的執著,我執、我愛、我怨、我見的情愫所引起的邪知邪見,就像桎梏繩索,緊緊的束縛著我們,致使我們產生數不盡的煩惱。解開「執著」的微妙法門,不外乎運用佛法的般若、智慧、觀念,不如此,人生又焉能解脫自在呢?


   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
    6 分